《红楼梦》中便描写了各种不同式样的风筝,这些风筝不仅贴合人物的性格,而且还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红楼梦》第七十回后半部分集中描写了宝玉和一众姊妹放风筝的场景。宝玉的风筝很多,先是提到了赖大娘所送,被晴雯放走的大鱼风筝,而后是给贾环的螃蟹风筝,再次是林大娘送的美人风筝等。这里宝玉放的是美人风筝,然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却惟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自己在那里捣鼓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了下来。
还记得儿时玩风筝的欢欣鼓舞吗,风筝迎风而起的时候,脸上的笑容可真的没有丝毫虚假。其实风筝在古时候就有,不过不同地区的讲法不一,北方叫做“纸鸢”,在南方称“鹞子”,并有各种不同的式样。风筝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到五代始得此名,宋代才在在民间盛行。
齐白石《五童纸鸢图》
而明清,尤其是清代可以说是风筝的全盛时期。《红楼梦》中便描写了各种不同式样的风筝,这些风筝不仅贴合人物的性格,而且还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红楼梦》第七十回后半部分集中描写了宝玉和一众姊妹放风筝的场景。彼时众人重新起社填词,正热闹间,有人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这一场意外倒引起大家放风筝的兴致来,于是大蝴蝶风筝、美人风筝、软翅子大风凰风筝、大鱼风筝、大螃蟹风筝、大红蝙蝠风筝、七个大雁风筝纷纷粉墨登场。
宝玉的风筝很多,先是提到了赖大娘所送,被晴雯放走的大鱼风筝,而后是给贾环的螃蟹风筝,再次是林大娘送的美人风筝等。这里宝玉放的是美人风筝,然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却惟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自己在那里捣鼓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了下来。宝玉急得头上都出汗了,然也没有什么作用,只能恨恨地指着风筝嚷嚷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黛玉也参与了此次放风筝的活动,只见她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接过セ子来”,由于风紧力大,“随着风筝的势将セ子一松”,随后“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セ子线尽”。黛玉不忍将风筝放走,李纨却说,放风筝有叫做放晦气,劝她更该多放些,把“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之后紫鹃便用了一把西洋小银剪子,“齐セ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这只断线风筝飘飘摇摇的姿态可不是像极了黛玉的身世吗?她自丧母之后就离家投奔外祖母,之后父亲病逝,这一生都犹如一只断线的风筝。然而幸得在茫茫人海只见能够遇上宝玉这样一个人儿作陪,当紫鹃剪断黛玉的风筝放晦气时,宝玉叹道:“可惜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个伴儿罢。”
众人的风筝中,曹雪芹对于探春的风筝描写尤为细致,况且在第五回写探春的判词时,他便提到了风筝,当时探春命运的象征,说“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里或多或少展示了其远嫁离别时的凄惨情景。探春的风筝是个软翅大凤凰风筝,书中写到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风筝时,恰看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却“不知是谁家的”,最后那个凤凰渐逼近来,两个绞在了一处。双方不可开交之时,又来了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互相拉扯间,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