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铸就了斯大林的强大今天咱们来讲斯大林年轻时代的一些轶事,尝试着把“钢铁同志”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众所周知,“斯大林”本不是个名字,它更像是一个绰号,意思是“钢铁”因此,有不少人喜欢把斯大林称为“钢铁同志”,一方面是。
众所周知,“斯大林”本不是个名字,它更像是一个绰号,意思是“钢铁”。因此,有不少人喜欢把斯大林称为“钢铁同志”,一方面是指他坚毅的性格以及强硬的政治手腕,另一方面,这个叫法也代指斯大林冷冰冰的性格。1907年,斯大林的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患斑疹伤寒逝世。那会儿的他带着几位同志抢了一辆沙俄的运钞车,正是靠着这笔钱,革命组织度过了资金短缺的难关,然而受困于同孟什维克的斗争,斯大林劫运钞车一事反而成了罪责,他因此被剥夺了职位和薪水。
没了钱就没办法为妻子看病,可以说,斯大林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妻子的病情恶化,直至病入膏肓的。因此,他的同僚中有人认为,正是叶卡捷琳娜的逝世令斯大林的性格变得如此冷酷,实际上,他温情的一面始终没有离去,只是不再那么轻易地展露在他人面前。对于这一点,咱们不妨从头说起。
斯大林诞生于1878年12月18日,本名为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他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凯瑟琳·朱加什维利此前曾有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因此,母亲给斯大林起了个小名“索索”——她觉得这个孩子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上天赐下的神迹。不过,斯大林的童年并不怎么幸福,他的父亲比索·朱加什维利是个酒鬼,喝醉了酒就耍酒疯,揍斯大林。比索原本想让儿子“子承父业”当个鞋匠,在母亲的坚持下,斯大林才得以进入一所初级神学院读书。
11岁时,斯大林便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而伟大的女性。为了给儿子争取到每学期约3卢布的助学金,她不知疲倦地为神学院领导和一些老师做杂货。那会儿,母子两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0卢布,放在今天差不多相当于约580块钱,可谓是相当寒酸。另外,神职人员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具有一定地位,通常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几乎不会走这条路。托洛茨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曾提到过:“(第比利斯)神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神甫、官吏和小贵族子弟,鞋匠的儿子在他们面前颇有小贱民的感觉。”
斯大林在第比利斯神学院里是否自卑过,这他没有说过,咱们也无从得知。不过话说不到一块,他也懒得去找同学瞎凑热闹,正是在神学院中,斯大林接触了一些进步的理论,读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对无产阶级革命愈发赤诚。两年后,斯大林加入了第比利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基层组织,他的这一系列行为引起校方怀疑,最终,学校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斯大林给开除了。
好歹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斯大林能做到不畏强权,却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十分纠结。要知道,母亲一直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名神甫,最起码衣食无忧;在临终前,她还很遗憾儿子没能满足她这个愿望。当斯大林被开除时,母亲来到学校探望他,他很倔强地向母亲隐瞒了一切。他只是向母亲承诺,自己并没有参与任何反政府的组织。后来,斯大林在革命组织中混出名堂,把事情向母亲坦白后,后者十分担忧地说:“别瞎说,你怎么能打败尼古拉二世呢?你是我唯一的孩子,把这件事留给那些有兄弟姐妹的人吧!”叶卡捷琳娜称这是斯大林第一次对她撒谎,也是唯一一次。
总而言之,在母亲面前,斯大林始终表现得像个孩子。他从未中断过给母亲写家书的习惯,而在信里,他会十分肉麻地自称“您的索索”,对母亲诉说一些自己深藏起来的情绪,居然颇有撒娇的感觉,这与斯大林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相比之下,他就极少提及自己的酒鬼父亲。有一次,斯大林拿自己的父亲做“反面教材”,说父亲虽然很穷,但却不是无产阶级:他跑到工厂去当雇工,只是想攒够钱再把自己的鞋厂开起来,这是典型的“小布尔乔亚思想”。后来,父亲发现自己饱受资本家剥削,根本无望翻身,这才算是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
在母亲的世界之外,斯大林一开始也不是“钢铁同志”。最初,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科巴。在格鲁吉亚,科巴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英雄人物,青年时代的斯大林正是想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不过,“科巴”的革命生涯并没有他预期得那样顺利,1903年7月,斯大林在巴统地区策划罢工,不慎被当局逮捕,随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次年1月5日,他靠着一张假身份证就横穿了大半个俄国回到第比利斯,这是他第一次从流放地逃出。在随后10年的时间里,斯大林被捕7次,6次被流放,5次出逃。那段时期的他全然没有了英雄的气魄,用同僚的话来说,不认识他的人,谁也想象不到他是一名布尔什维克骨干,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