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当这个问题出现在网络上后,瞬间就引起了热议。也正因如此,就在使者回到国内后,新罗又从最强大的国家,变成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在唐朝看来,朝鲜半岛三国循环往复也没个头,与其放任自生自灭,不如将其统一。这是因为,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不只是新罗懂得远交近攻,百济同样也深谙这个道理,不过,他们求援的是日本。
“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为什么非但不记恨美国,反而变成了小弟,成天笑脸相迎呢?”
就在不久前,当这个问题出现在网络上后,瞬间就引起了热议。也难怪,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吃过原子弹的民族,无论怎么看,日本都应该与美国不共戴天才对,但事实上,他们不仅化身成了美国在亚洲的“前哨战”,更是在美国将领麦克阿瑟大肆羞辱天皇后,对别人感恩戴德。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对日本被打败后彻底“躺平”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不过,该问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酵后,一个回答可以说彻底揭开了这个疑问。原来,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在强者面前卑躬屈膝了,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欺软怕硬的源头,还是华夏文明为其“造就”的。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日本的性格究竟是如何养成的?而在被美国大量“改造”后,这种性格是否还存在呢?
公元627年,彼时是隋唐交替的最后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隋炀帝早在9年前就被杀害了,所以作为隋朝当时在朝鲜半岛上的藩国,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正因如此,当隋朝覆灭后,本就不满足藩属身份的三个国家,看到了“称王称霸”的机会。
当然,称霸的前提是先统一,而朝鲜半岛如此弹丸之地,资源贫瘠也没有战略纵深,所以三个国家率先想到的就是互相征服,打比方来说,就像我国三国时期的群雄逐鹿。
在这其中,新罗国地处三国的中间,一直在承受被两面夹击的危险,与此同时,他的国力又是最弱小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随时都有亡种灭国的危险。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远交近攻”,而起源于西汉时期的新罗自然学过这个道理,也正因如此,在公元644年时,他们派遣使者来到了唐太宗的面前,表示希望唐朝能帮助他们。
当然,新罗既然是有求于人,也没敢提太多要求,大意就是唐王朝派兵,能保证自己不被消灭就行了,而对于唐朝来说,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尤其重要,若放任一家独大,日后肯定会有不小的“麻烦”,所以这次求援,也以新罗接受唐太宗的册封达成了。
不得不说,唐朝不愧为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国家,他们其实没派多少军队,主要是通过体制的传播与引导,就让新罗只用4年时间,就从三国中最弱小的成为了最强大的。
然而,令唐朝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新罗国君其实没怎么学会治国之术,反倒是效仿了古文化中,铺张浪费的那一套。要知道,华夏历代君王能够奢华的过日子,是因为家底够厚。也正因如此,就在使者回到国内后,新罗又从最强大的国家,变成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没办法,他们只能在公元660年,第二次向唐朝求援。
在唐朝看来,朝鲜半岛三国循环往复也没个头,与其放任自生自灭,不如将其统一。就这样,在当年的春季,唐朝将领苏定方与刘伯英,带领了陆海大军18万人,踏上了朝鲜半岛。
可就在当年七月,唐新联军攻下白江口,陆军已经深入朝鲜半岛,准备直接消灭百济时,留在海上的刘伯英,却看到了从南方驶来了上百艘战船,而根据其特有的船帆样式,他立刻做出判断,这些战船,分明就是倭国的精锐海军。
简单介绍一下,这里的倭国其实指的就是日本,事实上,日本与华夏文明建立第一次联系,还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彼时,他们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觐见刘彻。众所周知,由于日本本就是个海岛,资源极度匮乏,所以该国人大多都营养不良,导致生的又黑又瘦,也正因如此,西汉也形象的将其称之为倭国。
当然,由于此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所以在后来,两国展开平凡贸易往来时,汉朝也按照地理位置,给他们取名为“日本”,有“日出之地”的意义。事实上,自从汉朝时期开始,无论华夏文明如何更替,他们始终都客客气气的,原因也很简单,自身的体量还是太小了,而在此期间,日本也一直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并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聊到这有的朋友或许有疑问,既然技术体制都是学中国的,日本又为何要在唐朝陆军登录朝鲜半岛后,突然来到白江口,进行后方的偷袭活动呢?
这是因为,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不只是新罗懂得远交近攻,百济同样也深谙这个道理,不过,他们求援的是日本。事实上,经过百年的发展,此时的日本可谓是极度膨胀,他们不满足于”屈居海岛“,所以便答应了百济的请求,决定与唐朝为敌。
而从他们特意等唐朝陆军登陆,再从海上出现,攻打唐朝海军后方的行为来看,日本也算是学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就虚的道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战役唐军必输无疑,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此次派出的不仅是精锐战舰,在数量上,也以1000多艘战船,4万余人的规模,碾压只有7000多人的唐朝海军。
事实上,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刘伯英最早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开打的,可谁知,双方碰面之后,唐军却发现对方无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单兵装备,都无法与自己匹敌,甚至还屡屡出现日本刀剑砍在唐甲上卷刃的情况。
反观唐军,刘伯英可谓是将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利用火攻以及落潮时期,日军大船移动笨拙的特点,只用了不到一周,就歼灭了偷袭的日军,不仅如此,即便日本后来又派来了2万海军,可仍旧没有逃脱悉数人头落地的命运,而在此之后,日本海军的高级将领,大伴部博麻等人,也成为了阶下囚,被唐朝关押了将近10年。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战,也是日本第一次与华夏文明进行军事对峙。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此战直接将日本文化的根基都打没了。
在此之前,他们虽然学习汉朝,但因为海岛资源匮乏,所以骨子里还保持了一定尚武、野性的味道,而白江口之战“以多败少”的事实,无异彻底打击到了日本,自此往后,他们不仅派遣大量使者前往唐朝“投诚”,准备从技术到体制,完全效仿大唐。不仅如此,还将盟友百济也拉了过来,共同表示愿意成为藩属国。
不得不说,唐朝仅用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役,就打的日本“老实”了一千多年,这点从15世纪,唐朝早已覆灭,但日本幕府将军们仍在推行唐朝律法,以及穿着经唐甲演变的甲胄中就能看出,单从技术和体制上来说,他们已经彻底的丧失了原本的样貌。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日本的种种行为,只用两个字总结的话就是“慕强”,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可以“拿来”的,也正因如此,当唐朝击败日本后,他们没有产生一丁点“恨意”,反而是卑躬屈膝的,彻底成为了藩属,而在唐朝覆灭后,这样的“跪姿”都没有改变。
当然,与慕强相对的,不容“弱者”的心态也算是日本特有的,因为就在俯首称臣之后,他们反倒是对曾经的盟友,后来同为藩属的百济,极尽欺凌之能事,而这样的性格特点,从他们近代接受西方思想,民治维新后,又出兵攻打中国也能看出来。
也正因如此,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即便被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因此死亡了上万人,但从骨子里,他们非但不恨美国,反而将其当作了大哥,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恃强凌弱”的性格,也算是习惯使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