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代刷时间”现象普遍目前的学车过程中,多数学员采用的是IC卡计时的方式。面部识别将在9月前后到位自去年开始,杭州在大江东的一所驾校,挑选了部分教练车试运行“面部识别技术”。而学员的学时卡,也将由二代身份证替代。同时,摄像头还覆盖了副驾驶座位。
学员要“足时”接受培训 教练必须时刻在岗
杭州将在教练车内启用面部识别技术
杭报在线讯(记者 蔡怀光)不少学过车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学车用的IC卡统一由教练“保管”,过一段时间,教练会通知学员“你的学时已经到了,可以参加考试了”。
这个行为,在驾驶员培训行业中被称为“窜卡”。打个比方:A在练车的时候,教练车记录的是B的培训时间。而一些教练为了让学员能尽快参加考试,还会使用“跑马机”(一种作弊仪器,可以骗过读卡设备,使IC卡一直处于接受培训的状态),使学员的学时记录尽快达到最低要求。
“这种情况的发生,既是行业急功近利的表现,也是对学员权益的侵犯,”昨天,杭州市机动车服务管理局的王剑副处长对记者说,“在今年,我们将在全市推广面部识别技术,以杜绝这类情况。”
教练“代刷时间”现象普遍
目前的学车过程中,多数学员采用的是IC卡计时的方式。根据我省、本市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规定,每位学员的科目二学时最低须满12小时,科目三的学时最低须满18小时。
为了赶取进度,快速通过考试,“教练代刷IC卡学时”的行为,也在最近几年在行业里流行开来。
王剑认为:“这个举动,教练与学员双方都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一边,教练想尽快带出学生,这是利益驱动。另一边,学员想着交了钱就帮我‘全搞定’,不顾自己的学时时长,只求快速通过考试。” “要知道,学员的培训时长,都是要自己付出学费的。而达不到最低学时的培训,也是对学员日后上路驾驶的不负责。”王剑说。
面部识别将在9月前后到位
自去年开始,杭州在大江东的一所驾校,挑选了部分教练车试运行“面部识别技术”。教练车内的计时器,将更新成一批带有摄像头的新机型。而学员的学时卡,也将由二代身份证替代。
教练与学员,都要接受脸部识别的采集工作,有五个步骤:对相关人员的正面、抬头、低头、左侧和右侧的图像进行采集。
在之后的培训过程中,学员要现将二代身份证插入计时器内。请求启动训练计时后,机器会不定时识别在训学员的面部信息。如果发现不一致,即可停止计时。
同时,摄像头还覆盖了副驾驶座位。一旦发现副驾驶上做的并非教练本人,培训计时也将停止。
“通过推广这套设备,我们期望能更好地保障学员接受驾驶培训的权益,也督促教练能做好培训服务。”王剑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调试之后,这套设备将在今年9月左右,在全市近9000辆教练车上安装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