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辛亥革命过程保路运动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正式发布“铁路国有”上谕。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自安阳抵达湖北萧家港,正式出山。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吾志所向,一往无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背景辛亥革命纪念日是每年公历10月10日,是为了纪念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的节日,民国政府称“双十节”, 是中华民国的诞生日。
今年是辛亥革命纪念日107周年。
★
清朝衰落
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革命党反清运动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中国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
立宪运动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国内舆论是一致认为,“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要求清政府推行宪政。立宪人士积极奔走,立宪发展为一种全国性思潮 。
辛亥革命过程保路运动
-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正式发布“铁路国有”上谕。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
-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中国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
1911年的成都街头抗议铁路国有化的人群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昌起义第一枪
南北相持
-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
-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自安阳抵达湖北萧家港,正式出山。
- 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港迎接。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各省代表
南北议和
-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
★ 辛亥革命结果 ★
1912年2月2日
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宣告退位时的皇帝溥仪和摄政王载沣
辛亥革命影响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传播了民主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武汉地区的军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义造成的革命形势是反动力量无法扭转的;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评价抗战之际,面对共同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抗敌统一战线成为爱国人士关切的问题。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5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进一步解说。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是从反帝反封建角度来探讨的,这和中国国民党从是否实现三民主义任务的角度探讨,是不相同的。毛泽东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地位和成功的论断,后逐渐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铭记历史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辛亥志士为推翻清朝统治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为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正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借鉴的精神。
铭记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气节,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历史峥嵘岁月,不会湮没在尘埃中,相反,它将深深铭记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而弥新。
我们已无法亲眼见证辛亥革命,只能隔一银屏沐浴当年革命者们闪烁着光芒的理想。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用鲜血乃至生命推动了历史进程。那不是虚幻的情怀,也不是无端的狂妄,而是一种对国家真实的爱与热忱,一种救国救民的热切希望。时至今日,此情当存。
吾辈自强辛亥革命渐渐远去,在某种意义上,却也一直在我们身边。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孙中山等老一辈革命党人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不畏挫折,锐意进取。吾志所向,一往无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今日,10月10日,纪念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107年纪念日。此刻,请让我们为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先辈们,致敬!缅怀先烈,纪念过去,当下努力,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