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百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百科

现代人的常态和迷茫(现代人的信息困境)

时间:2023-06-0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生活百科

人们离不开的不是手机这一硬件本身,而是这一硬件所承载的虚拟世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一度激增,但不久,新闻回避现象明显增加,有59%的人表示他们“有时或总是积极地回避新闻”[4]。新闻回避与个人偏好有关系,有的人更关心公共议题,自然更关注新闻。

现代人似乎有个“通病”,即害怕错过接收信息。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承担无处不在的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和包裹。为什么现代人会陷入这样一个信息困境?我们又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打破它呢?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现代人对接收信息似乎存在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低头族无处不在,即便在吃饭或走路时也要盯着手机,担心错过半点消息;另一方面,“新闻回避”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主动避免接触新闻信息。

当然,信息不等同于新闻,信息一词的指涉范围远比新闻要宽广。但新闻和信息的界限也并不泾渭分明。传统的新闻是机构媒体生产的文字或音视频报道,但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路人拍摄的一条短视频,名人发出的某则声明,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这些信息也是新闻。

那为什么,人们一方面焦虑于错过信息,另一方面又对某些信息避之唯恐不及?

一、FOMO的盛行

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简称,指因为害怕错过重要信息而感到忧虑。

这里的信息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交信息、投资信息等人们相信如果错过就会遭遇损失的信息。

社交媒体时代,FOMO并不少见,那些在等车时,吃饭时,甚至走路时忍不住频繁掏出手机打开社交软件刷新动态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FOMO。

2004年,哈佛商学院的刊物The Harbus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普及了FOMO这一词汇[1]。2013年,牛津词典收录该词,并将其定义为“对目前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生的激动人心或有趣的事件感到焦虑,往往是由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帖子引起的”。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FOMO会提高人们的焦虑水平[2]。

从历史维度而言,FOMO其实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因为长期以来信息都是稀缺资源。

首先,在历史上的大多时期,信息生产者不够多,大多人都要从事体力劳动,只有少数识字的精英阶层,才有能力与时间生产信息并且消费信息;

其次,通讯方式的落后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为缓慢,在电报发明以前,信息的最快传播速度取决于人的最快移动速度,因为信息必须通过人本身的携带而得以传播;

同时,社会识字率低意味着大量信息无法通过文字这一高效的方式传播,而是通过口口相传。相对而言,口语传播的速度更慢。

19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大众媒体,逐渐将人类卷入信息洪流当中,但由于缺乏移动终端,户外的人们若想获取信息,只能携带报纸杂志等实物,显然不够方便,这些实物也无法即时更新信息。

但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移动设备的大范围应用,让人们得以在生活中的每一刻获取任何最新信息。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静静地排队与等车,很难想象人们如何专心地吃饭和走路,而不是时刻牵挂着手机。

人们现在得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远方的信息,FOMO的用户无法抗拒手机的诱惑,有时在聚精会神数小时完成某项任务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闭目养神,而是刷手机。

有的人甚至连离开手机几小时都做不到,这催生了番茄工作法等一批专门帮助用户远离手机的软件。

FOMO的盛行揭示了我们对于无聊的不可忍耐——难以忍受隔绝外界信息的无聊时光,无聊之时就是刷手机之时,焦虑于见缝插针地获取信息,把日程表中的缝隙填满。

生活中有很多无聊的时刻,无聊意味着无事可做,意味着我们的思绪无处安放,摆脱无聊就要寻求刺激,而互联网恰好能够不停歇地给予我们刺激。

只要手指一滑,五光十色的信息瀑布流就能够把我们带进奇光异彩的世界里,现实当中的枯燥无味被一扫而空。

但无聊也是生活中一种必要的调味品,无聊时,我们才能够最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受自身与世界的连接,无聊甚至会驱动我们思考某些重要的问题,让大脑迸发一些奇思妙想,而FOMO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我们感受无聊的机会。

为了抗拒FOMO,抵触刷手机的冲动,奥地利设计师克莱门斯·席林格(Klemens Schillinger)设计了一款手机的替代品[3]。

这一替代品的外观和手感都类似真正的手机,但是它没有显示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以滚动的石珠,这些石珠被嵌在“手机”正面的凹槽里,用户可以通过滚动这些石珠,假装自己在刷手机,以此满足刷手机的欲望。

不过,暂且不论滚石珠和刷手机的手感有多大区别,这一设计可能误解了人们的焦虑来源。

人们离不开的不是手机这一硬件本身,而是这一硬件所承载的虚拟世界。显然,FOMO的核心在于信息,而不是获取信息的设备。

二、人们为什么回避新闻?

不过,在FOMO盛行的同时,另一股浪潮正在掀起。

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选择回避新闻。路透新闻研究所与牛津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17年,全球有2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经常或有时避开新闻”,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一度激增,但不久,新闻回避现象明显增加,有59%的人表示他们“有时或总是积极地回避新闻”[4]。

新闻回避与个人偏好有关系,有的人更关心公共议题,自然更关注新闻。但有研究指出,总体而言,新闻回避常常由认知与情感两个因素驱动[5]。

所谓认知因素,是指人们认为某些主题或事件的新闻得到太多的报道,阅读这些新闻会让人感到疲劳,形成“新闻过载”,也并不能从这些新闻中获得太多新的富有洞见的信息。

比如,在美国大选期间,关于竞选人的新闻铺天盖地,而且常常大同小异,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就更可能选择主动回避与竞选人相关的新闻。

情感因素指人们想要回避那些让他们感到负面情绪的新闻。在上述研究中,许多回避新闻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喜欢新闻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关于车祸、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的报道。

通过接触这些悲剧性新闻,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反应:恐惧、绝望、愤怒、厌恶……因此,回避新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以防止或减少与新闻带来的负面情绪。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疫情暴发后也提醒公众,接触太多与疫情相关的新闻可能会加剧焦虑,并且建议公众尽量减少看、读或听那些让自己感到焦虑或痛苦的新闻[6]。

这一研究说明,在新闻媒体遭受诸多非议的今天,人们回避新闻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没有耐心阅读严肃新闻,也不是认为假新闻太多不值得阅读,而是认为阅读新闻,尤其是那些涉及社会负面的新闻,会直接地影响情绪。而面对悲剧时,个体能做的又太有限,有着深深的无力感,逃避虽然可耻,但却非常有用。

无力感甚至还会发展成为政治性抑郁。一些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人们在接触灾难信息时,不仅能够自我代入地去感知痛苦,还会清晰地意识到,那些被暴露于公众视野的灾难仅是冰山一角。他们会忧虑整个社会的发展,并且认为自己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

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的压力调查(Stress in America)显示,77%的美国人表示国家的未来是他们压力的重要来源,68%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从当前的政治环境中感受到了压力。压力的症状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情绪(担心、紧张、易怒)和身体反应(头痛、失眠、胃病)的结合[7]。面对政治性抑郁,个体往往只能避免接触负面信息,避免触动抑郁的神经。

问题在于,短期的新闻回避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但如果公众长期回避新闻,则不利于公共议题的传播与讨论,严肃新闻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发展依然很有必要。

长期的新闻回避意味着人们不知如何面对新闻信息,而FOMO更直接地揭示了人们不知道如何与巨量并实时更新的信息相处。

尽管FOMO和新闻回避指向两种相反的行为,但都触及一个问题,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要如何获取信息?

三、该如何对待信息?

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某种生产资料,获取信息则成为一种竞争力。人们一方面需要信息,但又无处不感到信息带来的压力。

在社会竞争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稀缺的、不为人知的信息。因此面对信息,人们希望快人一步,过时的信息将失去价值。然而,信息处于全天候更新的状态中,为了不遗漏重要的信息,人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甚至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总要更新各个网站的动态。

获取信息也是需要成本的。有价值的信息常常混杂于噪音之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信息并不容易。而且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需要的信息更多。信息就像一张没有边界的网,为了获取某个重要的信息,必须先弄懂另一个信息。如此反复,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正是意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但又遭受着获取信息的压力,因此人们对信息形成了看似矛盾的态度:需要信息,但无法从容地获取信息;想要逃离,但又无法真正离开信息。

在技术层面,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并不轻松。现在的社交媒体以及各种资讯类的App,大多循着时间线与算法推荐的产品设计,或者兼而有之。

时间线是一个强烈的隐喻,只要用户往下拉,就有可能出现新信息,而新信息是值得查看的,并且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当中,需要赶紧查看。

算法推荐则根据画像,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不同于时间线,算法推荐是“永无止境”的,任何时候往下一拉,都会出现新信息,并且用户永远不知道下一条信息会是什么,这种面对未知的刺激就像诱饵一样,常常把用户引向时间黑洞——本来只想刷几分钟,回过神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当然,这不是说用户不需要时间线和算法推荐,时间线可以提供最新的内容,算法推荐可以提供可能最适合用户的内容,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当用户迷失于时间线和算法推荐之时,有必要寻找其他的可能性。

有的资讯类产品尝试打破时间线和算法推荐的局限。例如Matter,这个阅读平台上的内容由编辑筛选或知名作者推荐,很多被推荐的文章都不是新近发表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旧文。

获取资讯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而用户的需求不一定是获取最新的资讯,甚至某些旧资讯对部分用户而言就是新的。阅读旧文也是在提醒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并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接收所有信息,只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足矣。

News letter,也是近年来回潮的一种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用户自主订阅感兴趣的信息源,减少其他信息的干扰,甚至可以和创作者直接沟通。

21世纪初期流行的播客,也再次受到瞩目。播客有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点,听众会经常收听往期的节目内容,播客公社的数据就显示,播客播放量每12周会翻一倍[8]。

这可能体现了人类适应技术发展的方式。每当新技术出现,蜂拥而上,但随之弊端暴露,人们开始反思,并且以新的框架重新看待过去的生活方式,尝试新的可能性。

信息时代,如何与信息相处是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的问题。在FOMO的时刻,在刻意回避新闻的瞬间,不如静下来想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ar_of_missing_out

[2]Billieux J, Philippot P, Schmid C, Maurage P, De Mol J, Van der Linden M. Is Dysfunctional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 Behavioural Addiction? Clin Psychol Psychother. 2015;22:460–468.

[3]https://www.klemensschillinger.com/projects/substitute-phone

[4]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initial-surge-news-use-around-coronavirus-uk-has-been-followed-significant-increase-news-avoidance

[5]Villi, M., Aharoni, T., Tenenboim-Weinblatt, K., Boczkowski, P. J., Hayashi, K., Mitchelstein, E., … & Kligler-Vilenchik, N. (2022). Taking a break from news: a five-nation study of news avoidance in the digital era. Digital Journalism, 10(1), 148-164.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18 March 2020 (No. WHO/2019-nCoV/MentalHealth/2020.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https://www.apa.org/topics/stress/political-change

[8]冉亨怡.播客,被忽略的品牌营销价值洼地[J].国际品牌观察,2021(06):69-71.

作者:梁晓健,编辑:王焕超;来源公众号:波动刻度(ID:madthing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01WtBxExe_skCORstsWZQ

本文由 @波动刻度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推荐阅读
  • 白夜行一样好看的小说(白夜行终于读完了)

    警方在她家发现了吃过之后丢弃的包装盒,于是警方断定桐原洋介那天来过雪穗家。西本母女两人居住,雪穗的父亲七年前在工地上发生意外去世了。警方猜测桐原洋介和西本文代的关系不一般,不巧的是西本文代却有完美的不在场的证明。寺崎忠夫承认了他和西本文代确实在交往。这时的警方,推测桐原洋介可能是胁迫西本文代,而寺崎忠夫无法忍受,便将其杀害的,又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寺崎忠夫发生了意外,疲劳驾驶意外死亡。

  • 昀怎么读什么意思(昀读音和解释)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昀怎么读什么意思昀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yún。释义为日光,出自于《玉篇》――昀,日光也。多用于人名,纪昀,即纪晓岚。《玉篇》日光也。昀部首:日昀笔画:8

  • 屋顶被火球砸死(神秘火球坠落挪威首都)

    NMN当地时间7月25日午夜,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些市民被空中传来的巨响惊醒。研究人员推测,这个火球是一颗火流星。根据监控,研究人员推断这颗火流星最终落入了距奥斯陆市区约60公里的Finnemarka森林中,并在流星坠落后进行了搜寻。这颗火流星的本体有卡车般大,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30倍左右。它坠落后给当地的建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使大约1200人不同程度地受伤神秘火球午夜坠落挪威的森林。

  • 帝豪s和帝豪gs有什么区别(帝豪s跟帝豪gs)

    近日,小编经常收到小伙伴们关于“帝豪S和帝豪GS有什么区别”的相关留言,现在为大家讲解。帝豪s和帝豪gs都是吉列汽车旗下的SUV车型。帝豪s和帝豪gs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产品售价对比,帝豪s的定价比帝豪gs稍微高一些;2,产品定位对比,帝豪s虽然跟帝豪gs在车型还有很多方面很类似,但是帝豪s更注重在年轻运动、时尚感、科技感方面的品牌升级。买车究竟是买轿车好呢?其实,这个关键还是要看买车的目的是什么。

  • 普通翡翠怎么让它水头好点(如果你不懂翡翠的)

    当欣赏翡翠的水头时,联想起女人如水这句话,都有那么一种类似的感觉,清新雅致,显得是那样的纯净而动人、单纯、和平之美别具韵味。水头是翡翠业内的行家通过长时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一种比拟性的表述。说到翡翠的水头,大家都知道透明度好的翡翠,水头就好,水头就是翡翠的透明度,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水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是评价翡翠的重要因素之一。

  • 鲜红的太阳在徐徐上升改成比喻句(什么是比喻句)

    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鲜红的太阳在徐徐上升改成比喻句徐徐上升的太阳像鲜红的一团火。鲜红的太阳在徐徐上升,像一个硕大的火球。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 金乡定亲风俗(文化费县之婚嫁习俗篇)

    费县民间关于婚嫁的习俗讲究也特别多,操办起来也是力求热闹。不过了解费县这些习俗还是很有意义的,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礼节的设定本来也具有实用价值。费县的很多婚嫁习俗也是这样,看似落后的无价值的仪式,有一部分因为生活习惯变化太大没有操作必要了,但大部分还是有价值的。今天首先介绍费县婚嫁习俗当中的定亲仪式,明天介绍送日子习俗,欢迎继续关注。

  • 隔离乳可以直接涂吗(怎么使用)

    隔离乳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皮肤和彩妆,以及空气中的污染物,虽然它里面也含有一定物质,可以滋养肌肤,但单靠这些是不能够满足肌肤要求的,所以在使用隔离乳之前要做好基础护肤工作。一般情况下最简单的步骤是在使用完爽肤水以及乳液之后涂抹隔离乳,如果是本身肌肤比较容易出油,或是夏天容易出汗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拍完水之后使用隔离乳。隔离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肌肤,使用完隔离乳之后,就可以使用其他彩妆产品了。

  • 等一个人的说说(20条等一个人的说说心情短语)

    死缠烂打的样子特别丑,所以我选择自己走。如果有一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也会哭,因为那里没有我。

  • 要请病假的证明怎么开?(请病假需要怎么开证明)

    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