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是明朝最早的驻军屯垦地之一,村寨历史已有650多年。征战胜利后,朱元璋为了贵州的“长治久安”,实行留军屯田戍边,鲍福宝选此地建村落,并定名为鲍家屯。为了改善当地屯田水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让水袋子变成米袋子,鲍家屯的先祖们就把安徽修水利的经验移植到贵州高原。古代贵州人巧妙借力,与山河协作,孕育出了永续发展的生态家园。

鲍家屯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是明朝最早的驻军屯垦地之一,村寨历史已有650多年。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在云贵一带的统治,发动“调北征南”战役,安徽人鲍福宝奉旨入黔征战。征战胜利后,朱元璋为了贵州的“长治久安”,实行留军屯田戍边,鲍福宝选此地建村落,并定名为鲍家屯。
为了改善当地屯田水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让水袋子变成米袋子,鲍家屯的先祖们就把安徽修水利的经验移植到贵州高原。结合天然河道与村寨、农田的地形地貌,修建八道拦河坝构建梯级灌溉工程,破解了工程性缺水的难题,旱涝保收,开创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
村前的河流上建造了一道既能储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拦河坝,形成一个龙头水库,保证供水。同时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顺河而下,修建引水坝和引水渠,使大部分不同高度的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涨水时这些渠坝还能排洪排涝,不同位置的龙口还有泥沙防淤的功能。
由于河道较窄、洪水量大,鲍家屯的先祖们将拦河坝修建为S型,称为“迷宫堰”,这样一来可以增长坝的长度,增大泄洪的面积,形成一个无闸控制的泄水建筑。令人感叹的是,这种水利技术比欧美的还早了500年。
鲍家屯水利工程系统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至今仍延续着岁修的传统,持续发挥着农业灌溉作用,因此鲍家屯也有着“黔中都江堰”的称号。鲍氏后人鲍中权在第三集节目中感叹道:“因为有了这个水利工程,鲍家屯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
河坝是凝固的时间,水流是活着的历史。古代贵州人巧妙借力,与山河协作,孕育出了永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想要了解更多有趣的贵州历史人文故事,敬请关注由“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这一站,贵州》(第二季),每周六晚21:20,一起“发现贵州 理解中国”。
文稿:何佑
